平塘,实施蔬菜轮种让闲地变宝地,助推毛南族山乡乡村振兴
走进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“校农结合”蔬菜种植基地,放眼望去,绿油油的菜苔长势正旺,不远处,十多名毛南族群众正在基地里一边唱着丰收的歌,一边采摘菜苔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容。
毛南族群众采摘新鲜菜苔
“我们从去年十一月开始采收,要一直采到今年二月份,新的一年,希望我们种植的菜苔上新‘台阶’菜苔种得好、卖得好,我们的生活会更好。”正在基地采摘菜苔的毛南族群众莫荣霞如是说。
毛南族群众采摘菜苔忙
2017年初,平塘县在卡蒲毛南族乡总结探索出“校农结合”产业扶贫新模式,在省内率先实现当地农副产品向学校食堂食材全覆盖配送,用“校农结合”的“菜篮子”驱动脱贫攻坚的“车轮子”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发展优质蔬菜种植,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,取得了明显效果。
新关村党支部书记罗国帅深有感触地说道,“这几年,我们对基地的农田进行改造,增加了机耕道、输水管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,确保我们的耕作条件,保证土地产生最大价值。”
采摘菜苔幸福来
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,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,构建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。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以“校农结合”为抓手,实施蔬菜轮种让“闲地”变“宝地”群众有收益,不仅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,更实现了群众“天天有活干、月月有收入”
“以前到了冬天,土地就闲着,我们没有事情做就在家烤火,现在天天有事情做,我们劲头也足。在家门口上班能带小娃娃,陪着娃娃长大,我觉得很高兴,我们毛南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,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。”石廷霞高兴地说道。
平塘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了坚持不懈走改革创新引领新路,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立足实际,积极探索“校农结合”“校地结合”的创新模式,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,带领毛南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毛南族群众将新鲜菜苔装箱
谈到下步打算,罗国帅说: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,我们计划引进新的耕作技术,比如恒温大棚建设,试种一些新的品种,提高产值,增加农作物的价值。同时,组织群众生产、种植,我们积极对接机关食堂、各大超市、蔬菜市场等,将‘校农结合’向‘校地结合’延伸,拓宽市场,保证农产品卖得出、卖出好价钱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带领群众从脱贫奔小康向乡村振兴拓展,让毛南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:田举 田建超 扶曼 :李贵静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毛南族
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。毛南族自称“阿难”,意思是“这个地方的人”。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。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,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。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、九万大山、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,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、中南、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“三南”,素有“毛南之乡”之称。